109年-高普考-機械工程-盧O芳-左營志光數位學院
國立後段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畢業,在大學的時候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走向國考這條路,畢業後在機械傳產小公司工作,真正踏入職場後才了解到福利制度完善的重要性,後經多方考量後選擇投入國考,因相關科系畢業所以選擇考科機械工程,而在決定要先考普考還是直接拚高考的時候,看了近幾年錄取率發現高考的錄取率高於普考不少,且若先上了普考,之後還是要考高考,決定要考就一次到位。
一、背景
我畢業於經濟系,因為喜歡穩定的生活而決定投入國考,而選擇財稅的原因為自己讀的是相關科系,因此考試類科都是在學時有接觸過的東西,就上榜來說相對容易,且該類科也比較具有實務性質。我當時報名的是志光數位學院視訊班,當下詢問發現有學生專案,其中畢業+1專班優惠很適合大四生報名,可以讓我在一年半的時間聽完兩輪課程,聽第一輪時如果有不適應的地方第二輪還可以換老師,教材也會全部換新,而視訊班能夠彈性選擇上課時間,在各個分校只要提前預約都能上課非常方便,而且強迫自己出門也比較不容易偷懶,看到大家都很認真的同時也會更有動力,此外,畢業後還能直接轉到離家近的分校上課不需要任何費用,也不用擔心要繼續住在學校。
二、考取經驗與準備過程
我大四寒假才報名補習,所以大四下學期沒課的時候都在努力跟完課程,通常有空的話一天會上兩堂到三堂,畢業後全職準備就變成一個禮拜上三到四天,一天休息,剩下時間會拿來複習上課內容和整理筆記,然後跟課的當天中午會睡午覺,這樣起床後上新的課程會比較好吸收,此外,晚上會選兩天運動,每次一個小時左右,藉由運動讓腦袋和身體放鬆,才有動力應付長期讀書。規劃大概是半年儘量讓自己跟完所有課程,對內容有初步認知,剩下的一年在跟課的過程中就會知道哪些還有印象哪些已經不記得了,相當於在上課的過程中還能順便複習,配合每個月的申論批改可以知道是不是真的理解某個特定觀念,然後到了考前三個月時會開始認真刷考古題,久了就會大概知道選擇題的出題方向,然後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確實檢討自己錯的題目,我會把錯題分科整理起來,考前幾週再拿出來做最後的複習。
三、各科準備方式
(一)共同科目
1、國文:只有上完公文課程,然後透過每個月的申論批改練習,練到可以默背出格式就夠了。
2、三合一(法學緒論/憲法/英文):完全吃老本。
(二)專業科目
1、民法:
老師上課都會利用架構簡化民法的複雜觀念,建議就算上課的當下聽得很順,也要附註一些前因後果,不然回家複習可能會因為筆記太簡略而看不懂老師當時講的觀念。
2、財政學:
圖形工具很重要的一科,一定要搞懂每個圖形所代表的意義,橫軸、縱軸、假設和分析目標會因為角度不同而不一樣,要特別分清楚。
3、稅務法規:
主要是把法條理解、看過一輪後,再透過刷題加深印象,因為題目都會根據法條出,而且有幾條固定的法條會一直出現,我會把錯過的法條做記號,這樣下次再錯的時候就會更加警惕然後多看幾遍。
4、中級會計學:
範圍太多太雜只能透過不斷練習提高熟悉度,然後分錄的名字要記正確,前面簡單的章節要把握住,我通常選擇題都無法在時間內寫完,所以會挑有把握的題目認真算,剩下的就直接猜。
5、經濟學:
不只圖形要會自己默畫出來,相關的計算也要算熟,儘量把失誤降到最低,個經部分收益跟成本面要分清楚,總經部分要理解各學派之間的差異。
6、租稅各論:
財政跟稅法的集合,主要把租稅分析的圖形看熟,和了解累進稅、累退稅、定額稅的性質,其他沒有特別準備。
四、結論
準備考試的路上一定會充滿著疑惑和不安,但只要每天都有確實在進步,就算只有讀個一小時也好,你也正在上榜的路上前進,除此之外,休息和娛樂也很重要,國考是一種長期抗戰,持續保持動力堅持下去才是首要目標。
▸申論題型強化課程推薦「申論寫作班」國立後段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畢業,在大學的時候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走向國考這條路,畢業後在機械傳產小公司工作,真正踏入職場後才了解到福利制度完善的重要性,後經多方考量後選擇投入國考,因相關科系畢業所以選擇考科機械工程,而在決定要先考普考還是直接拚高考的時候,看了近幾年錄取率發現高考的錄取率高於普考不少,且若先上了普考,之後還是要考高考,決定要考就一次到位。
我在各科的準備方式上大同小異,就是上完課再把教材仔細的讀熟,熟讀之後才開始練考古題,各科涉獵的教材大致上就是課本加一本解題書搭配著讀。我不太擅長做跳躍性思考,曾經試著學前輩從直接練習考古題下手,但我發現,在對各科的架構、概念不熟悉的狀態下,直接從考古題的切入,我很難抓到重點,變成只是背誦片段的內容,對融會貫通毫無幫助。後來,我只好依照「書呆子」模式,用最土法煉鋼的讀書方法,就是上課認真吸收、絕對不滑手機,複習時再把課本架構、內容讀到精熟,一旦讀到精熟後,看到考古題自然就會有答案在腦中浮現。
108年 高考社會行政 正取第6名 -五甲志光考取學員(高普雙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