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 登入
講座紀錄

台中市大雅區雅潭路四段779號

04-25667722

週一至週五 12:00-21:00 週六 09:00-19:00 週日 09:00-17:00 (假日營業時間)

智基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附設臺中市私立正志光文理短期補習班-中市教社字第1060096242號

【國試論壇】中小學數位學習的概念與落實策略

活動時間:2024/10/09 09:00 至 2024/12/28 19:00止

標籤: 高考三級   普考   司法特考三等   司法特考四等   地方特考三等   地方特考四等   教育行政   教師資格考   教師甄試  

活動摘要:

被告合法上訴後死亡之沒收宣告—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631號刑事判決評析析

壹、前言

壹、前言
自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超過15億學生因疫情之故被隔離於家中無法至校學習。此時「線上教學」或「數位教學」之授課方式,可使學生課業學習不致中斷,亦使數位學習或數位教學成為新興教育議題。在COVID-19疫情催化下,大量數位科技工具與資源將在未來的教育現場常態與頻繁使用,實施數位教學與學習之數位內容使用需求大增。其實,數位學習理念在教育界倡議已久,但隨著疫情之故,再加以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科技及智慧校園(Smart Campus)理念之興起,更使數位學習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和跨領域課程之重要手段。2020年3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發布了《教育因應新型冠狀病毒:擁抱數位學習與線上協作》(Education responses to covid-19:Embracing digital learning and online collaboration)報告,便指出各國皆須對學校長期無法到校上課做好準備,線上學習的需求可能會持續擴大。而我國教育部於2021年發布《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2022年發布《教育部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1.0》,推動「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政策,均可顯示出,為因應後疫情時代,不受時空限制的數位學習方式,將成為未來教育的重要型態與挑戰。本文即以「數位學習」為探討重點,首先剖析數位學習的定義及特性、數位學習的類型、接著再介紹《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之內容,最後再提出中小學數位學習應有之落實策略,盼能提供給讀者參酌及思考。
 

貳、數位學習及相關概念

貳、數位學習及相關概念
一、數位學習(E-Learning;Digital Learning)的定義
數位學習一詞最早係1999年由Jay Cross提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2年通過《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將數位學習定義為利用數位工具並透過有線或無線網路來取得數位教材,進行線上或離線之學習活動(游豐任,2013)。陳怡瑾(2013)指出,數位學習是指透過網際網路、電腦教師、行動裝置等數位科技,以及數位化教材、數位化教學等數位內容,為學習者提供靈活、自主的學習方式,並使教學更具效益和互動性的學習模式。而2003年「美國教育訓練發展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and Education, ASTD)則認為,數位學習的應用範圍應包含網路化與電腦化學習、虛擬教室與數位合作。Clark與Mayer(2007)在《數位學習與教學科學》(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一書中指出,數位學習是一種教學模式,其藉由網際網路或光碟所傳遞(陳靖雯,2022)。而教育部(2022)則定義數位學習是指學生能具備適切地數位素養並據以應用數位工具與資源、活用學習策略、與教學者或同儕進行互動,以達成設定的學習目標及提升學習興趣。
李筱明(2012)認為,數位學習是結合數位傳遞(e)與學習事件(Learning),並且藉由網際網路所傳遞的教學模式,且涵蓋三個要素:
(一)教材面:
準備的教材內容需與預訂的學習目標契合。
(二)教法面:
需運用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評量面:
學習者能建立有效的學習行為。
二、數位學習的共通點
由各學者定義,可發現對數位學習定義有幾個共通點:(洪榮昭,2004)
(一)數位科技:
由傳統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到平板電腦、掌上型電腦、智慧型家電、行動電話和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等可連上網際網路的新式科技工具。
(二)自主性與彈性:
自主學習為學習者可依自己的學習進度與歷程,獨立且彈性地進行學習活動,此類學習者通常需要較高的學習動機與自我要求。非同步學習中,所有學習者與教師共同參與學習課程,但不一定以同步方式進行,學習者通常會利用討論區或其它方式與教師或其他學習者討論、交流或回饋。同步學習的方式與傳統教室學習方式較接近,教師會依學習內容規劃進度,並與學習者於共同設計的時間一同上線,進行同步的線上學習。
(三)節省成本且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數位學習是一種快速有效率的傳播散布各地區學習者的方法,可大幅縮短學習時間,並可大幅降低教育訓練所需要的成本。
三、數位教學(Digital Teaching)
係指教師有系統性的運用數位科技進行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提供學生有趣且多元的學習內容,並讓抽象的概念具體易懂,可進行即時且順暢的課堂互動,師生均可利用數位科技立即掌握學習目標與學習狀況,透過數位科技協助隨時修正教與學的策略(教育部,2022)。而依據教育部(2022)公布之《教育部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1.0》,數位教學包括兩個重要範疇:
(一)數位科技輔助教師教學:
是指運用數位工具或平臺輔助教師備課、教材統整、教學模式規劃與進行、班級經營、師生互動、小組討論與發表、作業設計、評量建置與實施、學習數據分析,能降低教師備課與教學負擔、進而提升教學效率與成效。
(二)數位科技融入學科學習:
指應用學科學習內容利用數位科技進行多元化的呈現,讓數位內容更有趣且更貼近真實情境、將抽象概念具體化以利學習,減少時間、空間與經費的限制,增加可重複學習的機會。
四、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
數位素養主要是指能應用數位軟硬體資源與方法於學習、生活及工作情境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數位素養在現行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之「溝通互動」面向中的「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係指,學生能「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培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讀的素養,俾能分析、思辨、批判人與科技、資訊及媒體之關係」之能力。教育部(2022)指出,數位素養可歸納為三個主軸,提供教師在規劃與實施各類課程與活動,能夠了解學生數位素養,透過不同數位教學策略,提升學習成效,培養終身學習者。數位素養三個主軸如下:
(一)數位技能:
學生應用數位工具於自我學習成長,培養自律正向的習慣與態度、媒體識讀的能力、與資訊安全的意識,成為民主法治社會的公民。
(二)數位協作:
學生使用數位工具與不同的對象、組織或團體等針對特定目標展開協作,具備溝通表達與社會情緒的能力,促進數位協作共學的關係。
(三)數位創新:
學生運用數位工具進行問題解決、思辨創造的能力,並且實踐美感生活。
五、數位領導(Digital Leadership)
數位領導就是兼具「數位力」及「領導力」的兩項能力之領導,當兩者兼備便可創造競爭優勢。數位領導係指領導者能運用數位科技改善組織運作之成熟度,進而提升組織效能。而身為數位領導者,應掌握「能夠領導更多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能夠透過影響力領導」、「能夠進行長期管理」、「能夠管理人與機器協同之數位勞動力」,與「能夠快速領導」五項特質,這亦是發展數位領導值得關注的方向。(吳清山,2023)
 

參、數位學習的特性

參、數位學習的特性
楊家興(1999)指出,數位學習的特色有六項:
一、不限定學習資格
數位學習係指任何人均可利用網際網路或數位之方式,在虛擬的網路環境下來進行學習。
二、無時空限制的學習
即學習者透過網路或數位學習,可以突破時間、地點及空間的限制,在方便快速之環境下進行無所不在的學習。
三、不同進度、不同順序的學習
數位學習可採用超連結的形式來架構其內容,是以,學習者可依自己的興趣、能力及方便性,來規劃適合自己的學習進度與順序,達到個人化學習的理想。
四、使用多元化的媒體
數位學習可結合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與視訊等訊息型態,充分表達資訊意涵。透過數位學習之學習者來自四面八方,有著不同的思考型態與學習特性,使用多元化的媒體進行學習將可有效地表達資訊意涵,並符合異質及個別化的學習需求。
五、連結全球資源
透過網路方便、即時之特性,可使學習者立即接觸到新增之資訊,而透過網路互通的特性,學習者更可獲取來自全球各地的資訊與資源。
六、自由開放的學習
數位學習不限時空、對象,具有雙向互動、快速回饋之特性,使學習者的學習更具自主性與彈性

肆、數位學習的類型

肆、數位學習的類型
一、依同步與否區分
Beasley與Smyth(2004)指出,數位學習可分為同步學習和非同步學習兩種模式,且均不受空間的限制,而非同步學習更具有不受時間限制之特性,兩者內容分述如下:(游豐任,2013)
(一)同步學習(Synchronous Learning):
係指教師和學生同時間在網路上進行教學活動,此種模式最大的好處是克服地理上的限制,比較適用在需要與老師大量互動的課程。特別是在今日寬頻網路的普及、多媒體視訊設備的發展,更能使該模式發揮其功效,目前國內各大學幾乎均設有數位化的遠距教學課程。
(二)非同步學習(Asynchronous Learning):
係指運用各種討論區、考試、線上測驗等機制,讓教師與學生,可在不同的時間,分別進行各自的學習活動,學習者可依個人需求,在任何時間、地點上線學習,但互動性比較差,欠缺立即性的回饋。
二、依學生的主導性區分
數位學習若依學生在數位學習歷程中之主導性,可區分三種型態,分別是教導式、協作式、自主式的數位學習,茲說明其內容如下:(教育部,2022)
(一)教導式的數位學習:
數位學習以教師規劃的學習目標、任務、內容、方法、評量等為主;學生在教師教導下運用數位工具或資源進行聆聽、模仿或練習等依據步驟完成學習任務。例如:依據示範或指派作業,學生透過數位平臺或是透過數位載具(例如:平板)進行文本閱讀、習題演練與學習評量。
(二)協作式的數位學習:
學生與教師協作,學生參與學習設計,在學習歷程中,經由提問、對話、督導、教練等,師生互為學習夥伴。例如:由在開放性任務或問題中,透過數位科技輔助合作學習,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分享、互動、解決問題,並且透過小組自評與回饋提升學習成效等。
(三)自主式的數位學習:
學生主導學習,由學生決定學習主題或問題,設定學習目標、策略與進程,搜尋與管理資源,依需求選用數位工具與平臺,進行學習與自我評估及調整,以達成所設定的學習目標。

伍、《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重要內容

伍、《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重要內容
教育部於2021年發布《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主要目的在提供設備設施、發展學生能力與教師數位素養提升等,期許可以有助於改善偏鄉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亦發展並強調個人化學習(劉子彰,2023)。此精進方案內容共六項,茲分別說明如下:(教育部,2021)
一、充實數位內容
(一)數位學習平臺教材整合:
建立教育體系單一簽入服務環境,支援全國中小學的數位教學資源需求,並介接優質教育平臺,全國師生皆可透過校園單一帳號(教育雲端帳號)使用,且公私協力整合中央、地方與民間教學應用服務與平臺,例如:臺北市酷課雲、臺南市飛番雲,民間有均一教育平臺、學習吧、PaGamO、微軟OFFICE 365等及康軒、南一、翰林等出版社免費學習資源。
(二)數位學習教材開發:
自2021年起執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強化智慧學習暨教學計畫」,依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架構,盤點現有公私部門建置之數位學習內容,發展主要領域或科目缺乏之核心素養、影音教學教材,可搭配數位學習平臺進行有效的學習診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另針對新科技、互動情境教材,以提升教師新興科技認知及活化教學內容及學生學習興趣。
(三)民間資源合作:
朝向公私協力推動數位學習資源與服務,持續結合公私部門的資源,以整合、連結、不重複開發內容為原則;運用民間數位平臺資源與服務,協助推動學習扶助;與民間合作開發數位內容,達到資源互惠共享,媒合產官學挹注學校所需數位學習工具與資源,建立友善合作場域與機制。
二、資訊設備及網路環境
(一)校園資訊設備:
強化數位教學暨學習資訊應用環境計畫,補助國中小設置科技中心、補助設置資訊科技教室及智慧學習教室、逐步改善教室內的資訊設備,包括大尺寸顯示設備、教室電腦、整合控制器等,可以支援教師在教室內的數位教學環境需求。
(二)學生行動載具設備:
逐步改善教室內的資訊設備,包括教學顯示器(螢)幕、電腦、整合控制器等,可以支援教師數位教學環境需求。為運用行動載具、無線網路及數位內容,並搭配課程內容、教學設計與活動,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並培養學生的5C能力,惟行動載具由學校自備,在擴大師生實施上極為受限。因應國際趨勢漸朝個人化、自主學習與適性教學發展,優先支援有能力且有願意使用學校及偏鄉(含非山非市地區)學校之學生學習載具設置。
(三)校園連外頻寬:
補助國中小提升學校連外頻寬,各校透過各縣市教育網路中心連至臺灣學術網路骨幹。若要支援學生課堂中同時上網學習,使用個人載具瀏覽影音教學資源或直播教學。
(四)校園無線上網:
推動國中小校園無線網路建置計畫,並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校園智慧網路計畫推動,班級可存取無線網路,師生均可在教室使用無線網路。
三、教師數位教學能力培訓
推動數位學習相關專案計畫,鼓勵教師運用數位工具與資源輔助教學,因應數位學習的發展,以及疫情線上教學需求,持續提升教師實施數位教學能力。辦理在職教師初階及進階增能培訓,初階培訓以提升教師運用資訊科技、平臺及資源實施教學之能力,扎實教師資訊科技應用基礎為主;進階培訓如:「科技輔助自主學習」以輔助教師實施差異化及適性教學、「主題跨域課程及專題導向學習(PBL)」及「素養導向課程及評量設計」等,以深化教師運用數位科技對跨域及素養課程設計與實施。
四、科技輔助自主學習計畫推動
(一)實施與輔導:
補助縣市試辦科技輔助自主學習計畫,應用「因材網」,教師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善用數位科技工具及數位學習平臺進行輔助,教師可藉由觀看學生於數位學習平臺學習紀錄及AI診斷測驗結果,了解學生不同的學習路徑,提供適切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的目標與學習成效,並提升學生應用科技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另透過大學端成立區域輔導團隊,提供參與學校教師教學諮詢與輔導工作,包含入校輔導、追蹤行動載具教學與學習應用情形、並辦理教師科技輔助自主學習增能培訓等。
(二)學生學習成效提升:
學生應用數位學習平臺學習學科的內容,使用「因材網」協助學習落後學生,結果顯示參與學習扶助學生在科技化評量系統的「成長測驗通過率」,使用「因材網」4小時以上者相較於無使用者,在國語、數學及英語領域分別增加,且參與計畫使用因材網學習一年以上者,數位學習的自主學習能力表現高於未參與者,顯示此學習模式有顯著成效。
五、數位學習多元應用
(一)數位學習資源融入教學:
鼓勵學校善用資訊設備及數位資源發展資訊科技在教學應用的特色,及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多元創新教學模式,將不同學習平臺提供的數位學習資源運用於課堂教學上。
(二)語言遠距學習課程:
對偏遠地區語言師資不足的國中小學,開設新住民語文課程直播教學,以維護學生受教權並提升學生數位工具使用能力。
(三)國際共學:
鼓勵教師開發主題跨域課程,融入新興科技與優質資源,培養學生多元學習及學科橫向整合的能力運用數位工具進行國際交流,與國外學生遠距進行主題跨域課程合作學習。
(四)數位學伴遠距教學:
由大學生(大學伴)協助偏遠地區國中小學生(小學伴),透過線上同步工具,進行一對一線上即時陪伴與學習,大學伴依據小學伴學習需求搭配數位學習平臺規劃多元課程內容,增加學童多元發展與視野。
六、學習數據分析
(一)整合雲端數位資源與服務:
透過整合各項雲端數位資源與服務,提供全國中小學所需的數位教學與學習資源環境。透過教育雲端帳號串接,可統計縣市與學校使用狀況、使用人次分時落點等,分析各子網使用行為,另可細部分析教材使用狀況及課程與教材的關聯,提供各子網優化平臺或系統功能參考。
(二)診斷學生學習困難:
藉由因材網,透過人工智慧跨年級縱貫診斷模型,提供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扶助課堂,目前推動已見成效。
(三)人工智慧教育大數據分析:
透過更完整的教育大數據資料,以建立適性學習環境,將參考國內外優質適性學習平臺設計,透過人工智慧教育大數據分析,針對學生提供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對教師、家長提供學生學習報告與相對應的改善建議。
 

陸、中小學數位學習的落實策略

陸、中小學數位學習的落實策略
一、善用數位學習平臺及教材
目前公私部門之數位學習平臺十分多元豐富,並透過公私協力進行整合:且在教材資源部分亦提供免費學習資源,值得教學者及學習者多加利用。是以,在後疫情時代,學校教師、家長及學生應打破傳統之教學及學習觀,善用公私部門所建構之學習平臺,教師可協助課堂教學之不足,診斷學習困難;學生則可透過數位學習平臺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落實自主學習,達成個人化學習及適性學習之目標。
二、推動多元彈性的學習及教學模式
數位學習的特色具有彈性及自主性,是以教師應有系統性的運用數位科技進行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提供學生有趣且多元的學習內容,善用合作學習、翻轉教學、學習共同體、同步與非同步學習、混成學習等模式,並依學生白主性需求適當採取教導式、協作式、自主式的數位學習策略,透過即時且順暢的課堂互動,藉由數位科技協助隨時調整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以提升學習效能。
三、運用數位科技融入學科學習
教師應運用學科學習內容,配合數位科技進行多元且靈活的呈現,以影音、動畫或遊戲等形式使數位內容呈現更為有趣,再輔以科技模擬實作方式使之更貼近於真實情境。另外,教學者亦可透過動態幾何軟體將抽象且複雜之概念具體化,以利學生有效地學習。亦可應用Google地圖、Google Earth等結合社會科以及地球科學科來減少時間、空間與經費的限制,並且可利用Cool English或學習吧的英語語音辨識增加可重複學習的機會。
四、積極完備資訊設備及網路環境
子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數位學習要有成效,必須有一套完善且運作順暢之資訊設備及網路環境,透過數位環境之建置,方可弭平數位落差,落實教育公平正義。是以,主管機關應逐步改善教室內的資訊設備、支援各學校學生學習載具設置、積極提升學校連外頻寬,且推動國中小校園無線網路建置,如此,將可使中小學數位學習之效能有效提升。
五、應用教育大數據診斷學生學習問題
大數據於學生學習上具有回饋、個別化及預測性之功能。故教育工作者可善用大數據及資訊科技,掌握「證據本位教育」(Evidence-based Education)理念,讓學生能即時得知學習成效,並能針對學生之個別差異,進行適性化學習及差異化教學,更能對未來的學習進行有效預測,適時調整學生學習之內容與方式。
六、學校領導者採取數位領導及資料領導
學校領導者應積極落實數位領導及資料領導(Data Leadership)之功能,透過實證資料的分析及探究,進行資料驅動決定(Data-Driven Decision-Making, 3DM),引領學校教職員工,強化團隊解決問題之能力。領導者應由現有的實證資料,例如:學生的成就表現、學齡人口的分布、教師教學的之反饋資料等數據,設計並規劃對應的解決策略及方案,以確保學生學習品質學校效能。
 

柒、結語

柒、結語
數位學習是後疫情時代的重要教育議題,再加以新興科技之發展,將來勢必成為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革新與挑戰。數位學習的價值非常深遠,它不僅提供了更多元的學習方式,而且具有眾多優點,使學習變得更豐富有趣。數位學習的彈性特點讓學習者能夠根據自身需求進行學習,無論是自主學習、協作學習,還是遠距學習,均能得到有效之支持。綜合本文所述,數位學習的態樣與面貌十分多元,其教育目的仍關注於學生有效學習,企盼在公私部門的協作下,建構數位化的教育環境,教育領導者能善用大數據進行分析,診斷並解決問題,而教學者能善用數位學習平臺資源及教材,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數位學習,最終使學生成為具數位素養及終身學習的自主學習者。
 

捌、試題模擬

捌、試題模擬
一、成功的數位學習環境設計需要考量到學習者、指導者與該學習環境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a.請敘述身為一個數位學習環境的設計師,妳/你認為有哪些重要的設計議題(例如:要能引起學習者的好奇心……等設計議題?b.請以「閱讀」為題,說明妳/你會如何融入這些設計於數位閱讀學習環境?【101臺灣科大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二、試說明數位學習之意義與其應用之範疇。【104屏東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班】
三、重視偏鄉教育與縮短城鄉教育落差,為當前重要教育政策之一,請分析偏鄉教育遭遇的困境,以及改善偏鄉教育品質的重要作法。【105高考三級】
四、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興起,未來的教學環境勢必受其衝擊。請舉例說明未來教師可能因此遇到的問題,並提出解決的方法。【112屏東大學教育學系轉學考】  

參考書目:
王金國(2023),「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的認識、認同與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2(1),139-144。
李筱明(2012),技專校院教師數位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2022),數位領導,教育研究月刊,336,146-147。
邱紹雯(2022),【生生用平板反思】不靠紙筆和粉筆教一輩子!教育部資科司長郭伯臣:老師的自學能力比數位能力更重要,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 cos.tw/article/007206
林益誠(2022),生生用平板,學習好夥伴,師友,635,114-118。
洪榮昭(2004),E-Learning的發展與運用,臺灣教育,631,2-10。
陳怡瑾(2013),現職教師對數位學習之態度及參與意向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靖雯(2022),探討國中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數位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2021),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全面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9F7133D453CC16F2
教育部(2021),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22),教育部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1.0,臺北市:教育部。
游豐任(2013),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數位學習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未出版,臺中市。
鄒景帄(2005),數位學習新視界:上網教與學,臺北:鼎茂。
楊家興(1999),虛擬學校: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教學環境,管理與資訊學報,4,211-225。
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內容產業推動服務網(2003),2003數位內容產業白皮書,2023年3月5日,取自http://www.digitalcontent.org.tw/dc_p5.php。
趙珮晴(2023),數位學習精進方案與研究議題: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226,24-25。
劉子彰(2023),(後)疫情時代的臺灣數位學習政策,教育研究月刊,346,31-45。
Beasley, N., & Smyth, K. (2004). Expected and actual student use of a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A critical analysis. 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arning, 2(1), 43-50.

其他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