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試論壇】中小學數位學習的概念與落實策略
活動摘要:
國試論壇因有感於公職考試近年來,對於出題及答題申論之內容趨於活化性。用人單位除經由考試方式取才,確保錄用者具備該領域專業水準,更重視應考生的個人觀點,是否符合政府用人單位當下及未來發展需求。 基於以上前提,我們創立了國試論壇,意在集結及提供有價值的相關資訊與觀點,幫助應考生解決需求。 國試論壇的成立,也同時提供了各種相關領域學有專精的人士一個可共同參與、發表有價值資訊的平台。 歡迎讀者針對公職各類考試試題、時事之相關議題創作投稿或閱覽。
中小學數位學習的概念與落實策略
壹、前言
自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超過15億學生因疫情之故被隔離於家中無法至校學習。此時「線上教學」或「數位教學」之授課方式,可使學生課業學習不致中斷,亦使數位學習或數位教學成為新興教育議題。在COVID-19疫情催化下,大量數位科技工具與資源將在未來的教育現場常態與頻繁使用,實施數位教學與學習之數位內容使用需求大增。其實,數位學習理念在教育界倡議已久,但隨著疫情之故,再加以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科技及智慧校園(Smart Campus)理念之興起,更使數位學習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和跨領域課程之重要手段。2020年3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發布了《教育因應新型冠狀病毒:擁抱數位學習與線上協作》(Education responses to covid-19:Embracing digital learning and online collaboration)報告,便指出各國皆須對學校長期無法到校上課做好準備,線上學習的需求可能會持續擴大。而我國教育部於2021年發布《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2022年發布《教育部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1.0》,推動「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政策,均可顯示出,為因應後疫情時代,不受時空限制的數位學習方式,將成為未來教育的重要型態與挑戰。本文即以「數位學習」為探討重點,首先剖析數位學習的定義及特性、數位學習的類型、接著再介紹《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之內容,最後再提出中小學數位學習應有之落實策略,盼能提供給讀者參酌及思考。
貳、數位學習及相關概念
一、數位學習(E-Learning;Digital Learning)的定義
數位學習一詞最早係1999年由Jay Cross提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2年通過《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將數位學習定義為利用數位工具並透過有線或無線網路來取得數位教材,進行線上或離線之學習活動(游豐任,2013)。陳怡瑾(2013)指出,數位學習是指透過網際網路、電腦教師、行動裝置等數位科技,以及數位化教材、數位化教學等數位內容,為學習者提供靈活、自主的學習方式,並使教學更具效益和互動性的學習模式。而2003年「美國教育訓練發展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and Education, ASTD)則認為,數位學習的應用範圍應包含網路化與電腦化學習、虛擬教室與數位合作。Clark與Mayer(2007)在《數位學習與教學科學》(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一書中指出,數位學習是一種教學模式,其藉由網際網路或光碟所傳遞(陳靖雯,2022)。而教育部(2022)則定義數位學習是指學生能具備適切地數位素養並據以應用數位工具與資源、活用學習策略、與教學者或同儕進行互動,以達成設定的學習目標及提升學習興趣。
李筱明(2012)認為,數位學習是結合數位傳遞(e)與學習事件(Learning),並且藉由網際網路所傳遞的教學模式,且涵蓋三個要素:
(一)教材面:
準備的教材內容需與預訂的學習目標契合。
(二)教法面:
需運用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評量面:
學習者能建立有效的學習行為。
二、數位學習的共通點
由各學者定義,可發現對數位學習定義有幾個共通點:(洪榮昭,2004)
(一)數位科技:
由傳統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到平板電腦、掌上型電腦、智慧型家電、行動電話和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等可連上網際網路的新式科技工具。
(二)自主性與彈性:
自主學習為學習者可依自己的學習進度與歷程,獨立且彈性地進行學習活動,此類學習者通常需要較高的學習動機與自我要求。非同步學習中,所有學習者與教師共同參與學習課程,但不一定以同步方式進行,學習者通常會利用討論區或其它方式與教師或其他學習者討論、交流或回饋。同步學習的方式與傳統教室學習方式較接近,教師會依學習內容規劃進度,並與學習者於共同設計的時間一同上線,進行同步的線上學習。
(三)節省成本且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數位學習是一種快速有效率的傳播散布各地區學習者的方法,可大幅縮短學習時間,並可大幅降低教育訓練所需要的成本。
三、數位教學(Digital Teaching)
係指教師有系統性的運用數位科技進行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提供學生有趣且多元的學習內容,並讓抽象的概念具體易懂,可進行即時且順暢的課堂互動,師生均可利用數位科技立即掌握學習目標與學習狀況,透過數位科技協助隨時修正教與學的策略(教育部,2022)。而依據教育部(2022)公布之《教育部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1.0》,數位教學包括兩個重要範疇:
(一)數位科技輔助教師教學:
是指運用數位工具或平臺輔助教師備課、教材統整、教學模式規劃與進行、班級經營、師生互動、小組討論與發表、作業設計、評量建置與實施、學習數據分析,能降低教師備課與教學負擔、進而提升教學效率與成效。
(二)數位科技融入學科學習:
指應用學科學習內容利用數位科技進行多元化的呈現,讓數位內容更有趣且更貼近真實情境、將抽象概念具體化以利學習,減少時間、空間與經費的限制,增加可重複學習的機會。
四、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
數位素養主要是指能應用數位軟硬體資源與方法於學習、生活及工作情境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數位素養在現行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之「溝通互動」面向中的「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係指,學生能「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培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讀的素養,俾能分析、思辨、批判人與科技、資訊及媒體之關係」之能力。教育部(2022)指出,數位素養可歸納為三個主軸,提供教師在規劃與實施各類課程與活動,能夠了解學生數位素養,透過不同數位教學策略,提升學習成效,培養終身學習者。數位素養三個主軸如下:
(一)數位技能:
學生應用數位工具於自我學習成長,培養自律正向的習慣與態度、媒體識讀的能力、與資訊安全的意識,成為民主法治社會的公民。
(二)數位協作:
學生使用數位工具與不同的對象、組織或團體等針對特定目標展開協作,具備溝通表達與社會情緒的能力,促進數位協作共學的關係。
(三)數位創新:
學生運用數位工具進行問題解決、思辨創造的能力,並且實踐美感生活。
五、數位領導(Digital Leadership)
數位領導就是兼具「數位力」及「領導力」的兩項能力之領導,當兩者兼備便可創造競爭優勢。數位領導係指領導者能運用數位科技改善組織運作之成熟度,進而提升組織效能。而身為數位領導者,應掌握「能夠領導更多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能夠透過影響力領導」、「能夠進行長期管理」、「能夠管理人與機器協同之數位勞動力」,與「能夠快速領導」五項特質,這亦是發展數位領導值得關注的方向。(吳清山,2023)
參、數位學習的特性
楊家興(1999)指出,數位學習的特色有六項:
一、不限定學習資格
數位學習係指任何人均可利用網際網路或數位之方式,在虛擬的網路環境下來進行學習。
二、無時空限制的學習
即學習者透過網路或數位學習,可以突破時間、地點及空間的限制,在方便快速之環境下進行無所不在的學習。
三、不同進度、不同順序的學習
數位學習可採用超連結的形式來架構其內容,是以,學習者可依自己的興趣、能力及方便性,來規劃適合自己的學習進度與順序,達到個人化學習的理想。
四、使用多元化的媒體
數位學習可結合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與視訊等訊息型態,充分表達資訊意涵。透過數位學習之學習者來自四面八方,有著不同的思考型態與學習特性,使用多元化的媒體進行學習將可有效地表達資訊意涵,並符合異質及個別化的學習需求。
五、連結全球資源
透過網路方便、即時之特性,可使學習者立即接觸到新增之資訊,而透過網路互通的特性,學習者更可獲取來自全球各地的資訊與資源。
六、自由開放的學習
數位學習不限時空、對象,具有雙向互動、快速回饋之特性,使學習者的學習更具自主性與彈性。
本文章出自國試論壇
本文作者-劉邵
文章連結:https://talk.superbox.com.tw/Text.aspx?id=3215&chksum=Super411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