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 登入
講座紀錄

台南市永康區大灣路796號3樓

06-2058506

週一至週六 09:00-21:00 週日09:00-17:00 (假日營業時間)

智基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附設臺南市私立志光文理短期補習班崑山分班-南市教社字第1060702804號

探討竊盜罪之不法所有意圖-以盜用存摺提款為例

活動時間:2023/10/12 00:00 至 長期開放

標籤: 高考三級   普考   初等考   司法特考三等   司法特考四等   司法特考五等  

活動摘要:

刑法第320條[1]竊盜罪為意圖犯。詳言之,竊盜罪的主觀構成要件,除了要求行為人要有竊盜故意外,同時亦要求其主觀上需具備為自己或第三人的不法所有意圖,即須同時有所有意圖[2]與不法意圖[3]

探討竊盜罪之不法所有意圖-以盜用存摺提款為例

壹、前言
刑法第320條[1]竊盜罪為意圖犯。詳言之,竊盜罪的主觀構成要件,
了要求行為人要有竊盜故意外,同時亦要求其主觀上需具備為自己或第三人的不法所有意圖,
即須同時有所有意圖[2]與不法意圖[3];其中,倘若行為人對所竊取之物主觀上自始欠缺所謂的「所有意圖」,
並未打算持續剝奪、排除所有人利用該物的可能性,其行為即屬刑法上不罰的「使用竊盜」。

一般來說,行為人所有意圖之對象就是所竊取之動產本身,然而,在行為人所有意圖之對象,
並非所竊取之動產的本體,而是其所表彰的經濟價值(如存摺內的現金)的案例,此時便會產生一個疑義,
即所有意圖的對象是否可以及於該財物背後所表彰的經濟價值?對此,學說及實務見解分歧,
本文以下欲先透過實務見解來介紹使用竊盜之概念,
再進一步說明實務及學說各自對上述提及的爭點(所有意圖之對象)所採的見解。




貳、本文
一、使用竊盜之概念
(一)定義
參照實務見解(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3232號判決),刑法之竊盜罪,
以行為人具有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所有之意圖,而竊取他人之動產,作為構成要件,若
行為人欠缺此不法所有意圖要件,例如僅單純擅取使用,無據為己有之犯意,即學說上所謂的「使用竊盜」。
簡言之,使用竊盜,是一種只會侵犯他人動產的持有地位,
但不會影響到其所有地位的行為類型,非刑法上所非難之對象。


(二)使用竊盜與犯竊盜罪後事後物歸原主之區辨
參照實務見解(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上易字第839號判決),「使用竊盜」與犯竊盜罪後事後物歸原主之行為
不同,主要區別在於,前者係「自始」即無不法所有意圖,因一時未能取得他人同意,暫時使用他人管領支配之物
,事後即時歸還;後者則係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破壞原持有人對於財物之持有支配關係,
而建立新的持有支配關係,事後方另外出於某種原因,而歸還所竊取之物。易言之,
兩者雖事後均有物歸原主之客觀行為,然就其主觀上自始有無不法所有意圖,則截然不同。


至於行為人是否自始即有不法所有意圖,雖屬內心狀態,然仍得藉由其表現在外的客觀狀態或物本身之性質加以綜合判斷。
具體來說,可透過行為人有無就物為攸關權義或處分之行為、使用時間之久暫、該物是否因使用而產生耗損、
是否事後為隱含某種不法目的,而將所竊之物放回原處,並非意在歸還原物,甚而在一般相同之客觀情狀下,
所有人或權利人有無可能同意行為人之使用行為等,予以綜合判斷。


二、所有意圖之對象
「所有意圖之對象」為何,此一爭點所要釐清的問題即是,
要確認此處究竟是要求持續剝奪所有人對於何種事物的利用可能性[4],而對此,學說實務見解分歧,分述如下:

(一)甲說(物體理論):本說主張,所有意圖之對象即是客觀上的行為客體,
亦即某個感官可直接知覺之特定有體物的實體本身。[5]易言之,所有意圖指的是須取得特定財物的物理現實上支配權利。


(二)乙說(廣義價值理論):本說則認為,竊盜罪之行為人所要取得者並非行為客體之實物,
而是蘊含在此實體中的財產經濟價值。換言之,所有意圖指的是對財物之財產經濟價值的取得意思。


(三)丙說(狹義價值理論):由於廣義價值理論過度擴張竊盜罪之成罪範圍,本說以財物價值與動產關係立論,
主張不是任何經濟價值均可納入竊盜罪的保護範疇,僅能擴張到保護到財物「直接表彰」的經濟價值。
舉例來說,高鐵票或存摺,均直接表彰特定財產權利,故在本說下即均屬於竊盜罪的保護客體。[6]


(四)丁說(綜合理論):此說結合了上開兩種立場,認為所有意圖之對象,既可以是物的實體本身,
也可以是該物在經濟上的利用價值,但以保護財物實體為優先,經濟價值僅居於補充地位。
是以在本說下,行為人若有「據他人所有物為自己所有」或「奪取原所有人全部或部分財物之使用利益,
使其無從回復」此兩種意思之一,即可論以竊盜罪。[7]


(五)戊說(修正之實體理論):本說認為,仍應以保護財物實體支配為中心,
但透過解釋擴張可罰性到「幾近實體侵奪」之經濟價值類型,當行為人主觀上企圖侵奪「等同實物」之財產價值,
進而奪取財物持有,方能認認具所有意圖。亦即,行為人據為己有的所有人地位,無須嚴格地限制為財物實體
(有形外觀),而應擴張到基於動產實體的支配而串連的所有人經濟地位。[8]


參、給考生的叮嚀
針對實務上常見的案例,諸如:偷拿他人所有的存摺和印章,以從該帳戶內提領現金,
成功後再將存摺和印章返還,行為人在此究竟有無不法所有意圖,而得論以可罰的竊盜既遂,
便是竊盜罪的其中一個重要且具考向的爭點,而對於「所有意圖之認定對象」採取不同的見解,
便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在論述時,採哪一說實際上並不是重點,關鍵在於,一定要記得寫清楚自己採哪一說的具體理由。


[1]刑法第320條第1項:「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
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同條第3項:「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2]所謂所有意圖,係指行為人對於財物居於所有人地位而支配之主觀企圖,包括剝奪、持續排斥
他人所有權人地位之意思此一消極要件,以及使自己(或第三人)至少暫時地取得類似所有人地位之意思此一積極要件。

[3]所謂不法意圖,係指行為人主觀上知道其「取得所有人地位並不具有民法基礎」,即不合乎民法上秩序。
[4]蔡聖偉,〈白吃的午餐-盜用他人儲值卡的案例審查示範〉,《月旦法學教室》,187期,2018年05月,頁55-56。
[5]蔡聖偉,〈白吃的午餐-盜用他人儲值卡的案例審查示範〉,《月旦法學教室》,187期,2018年05月,頁56-57。
[6]許恒達,〈盜用存摺提款與不法所有意圖——評最高法院一○○年度台上字第三二三二號判決〉,
《月旦裁判時報》,16期,212年08月,頁65。
[7]許恒達,〈盜用存摺提款與不法所有意圖——評最高法院一○○年度台上字第三二三二號判決〉,
《月旦裁判時報》,16期,212年08月,頁66。
[8]許恒達,〈盜用存摺提款與不法所有意圖——評最高法院一○○年度台上字第三二三二號判決〉,
《月旦裁判時報》,16期,212年08月,頁67。

 
 


 

其他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