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 地方政府特考三等 財稅行政-蕭○韓-佳里數位學院
地方政府三等特考考取心得
一、背景
畢業於國立大學社會工作系,但畢業後即清楚明瞭自身對於以往所學並無熱忱,對未來感到很迷惘,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好,經幾番思考後非常嚮往安穩的公職生活,但又深怕自我能力不足,於是畢業後便一邊工作一邊先準備相對簡單的郵局考試,心想先求有再求好,但考完郵局後,深感這樣下去會越來越偏離目標,便毅然決然報名戶政課程,加入國考行列。
二、選擇志光數位學院的原因
決定準備國考後,挑選自己適合的補習班以及師資也很重要,所以親自跑了許多家補習班,了解各家補習班的差異,而我選擇志光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志光在這領域中較知名,不僅分布據點廣、離家近,且在師資陣容上更有許多專業老師可做選擇,整體符合個人的需求。
三、讀書方式與各科準備方向
(一)國文(作文、公文與測驗)
國文測驗題吃老本,沒有花太多時間複習,睡前有空會抽空看一下成語;公文主要是格式背好即可,不須花太多時間;此外作文與公文有配合申論批改課程,每月定期寫一篇,讓老師做批閱,
(二)法學知識與英文
1.憲法: 大法官解釋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有些數字容易搞混,課程結束後藉由反覆練習歷屆試題,並將自己特別容易搞混的地方寫下來,不可不讀,且配合時事要留意是否有最新釋字出現。
2.法學緒論: 可以特別留意特別法,例如勞基法或是性別工作平等法等,但主要還是寫歷屆試題比較有幫助,可以從題目中看出出題老師通常比較會出哪些範圍,有些題目甚至重複率也會比較高
3.英文:每天抽空背個5個左右的單字。
(三)行政法-呂晟、行政法老師
先從課本開始,配合老師上課進度漸進式的複習,一遍又一遍,將基礎打好後再往下個章節前進,一定要反覆複習,不是將法條背熟即可,死背很容易就會忘記,且行政法範圍廣,有很多抽象的名詞需要去理解,各個單元都需要注意的釋字、聯席會議以及大法庭裁定。
(四)國籍與戶政法規
在專業科目中,這門算是範圍最小且最具體好理解的,因此建議將所有法條(包含細則)全背下來,再搭配實際練習,是最好拿分的科目,不可失分。
(五)移民政策與法規
移民法規的法條又細又雜,但是老師卻將枯燥的課程轉換成幽默的口訣,讓人對內容更印象深刻,應付全選擇題的話,其實就是背多分,但要注意的是移民法題的選項每個都很像,要細心審閱題目跟選項,且修法快速要時常注意是否有變動,所以不要做太久之前的考古題。
(六)民法總則、親屬與繼承編
民法雖然是最貼近生活的一部法律,但其範圍廣又深,以往又沒有寫申論題的經驗,面對空白的試卷,一開始真的不知道要寫什麼,建議可以先跟著課程背法條,有連貫性的法條可以一起記,從寫法條開始,慢慢增加篇幅,但要注意有時候也會考很冷門的單元,突襲考生。
四、準備技巧
(一)輸入時也要輸出
國考算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觸法科類,法科是一門很抽象的課程,不太好理解,一開始為了趕進度拼命地看函授影片,不斷反覆翻閱課本,只懂得一直看,卻沒再練習題目,但發現看完後面的單元就忘記前面,看完前面的單元又忘記後面的,讓人很挫折。所以重點不是你看了多少,而是你記住了多少,國考其實比的是誰忘得少,將課本內容輸入腦袋的同時,別忘記練歷屆試題將內容輸出,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記住,即便輸出的答案都錯誤也沒關係,透過大量又反覆的練習真的很有幫助。
(二)將法條印出
將不熟悉的法律印出,利用中午閒暇時刻來做翻閱,有時候甚至會把法條寫在便條紙上,貼在自己容易看到的地方,原本不熟悉的法條也會因為自己多看一兩遍而記下來。
(三)營造讀書環境
遠離3C產品,限制自己的使用時間,平常練習申論題時就使用到時考試會用的文具用品,規劃適合自己的讀書計畫。
五、感謝的話
決定當全職考生後,家人都給予支持及肯定,讓我無後顧之憂,備考過程情緒容易起伏不定,身體及心靈狀況各方面都變得很差,但家人、朋友們仍給予很多包容跟關心,是我覺得最感恩的,覺得自己很幸運能擁有這些力量,促使自己向前邁進。
六、給學弟妹的鼓勵
國考這條路就是與自己相處的過程,是旁人都無法體會或了解的,準備過程雖然很孤單又辛苦,但日積月累的努力不會背叛你,把讀書變成是件很開心的事情,或將課程內容融入到自己的生活裡,讀起來才會長久又快樂。
半年、一年的時間很快就過了,一定要下定決心脫離現在的自己,不要再+365天,心中保持當初報考的初衷,加油,祝福你們都能金榜題名!
地方政府三等特考考取心得
今年24歲的我,畢業於國立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大三升大四那年幸運的考上了普考一般民政分發來到苗栗工作,一個人來到新鮮的地方闖蕩難免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因此,一直到工作兩年多了才開始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安於現狀了。去年我從一般民政轉考一般行政,雖然兩個只有差一個專業科目,但考量到我已兩年沒有碰書還是決定到苗栗志光數位學院報名補習班視訊課程激勵自己。會選擇這個課程是因為他是所有方案裡面成本最低的課程,此外,到班上課較能迫使自己認真聽課,雖然到後期碰到了疫情的影響,多數時間還是在家上,但因為已經有了前面的基礎,所以也更能進入狀況。
我在各科的準備方式上大同小異,就是上完課再把教材仔細的讀熟,熟讀之後才開始練考古題,各科涉獵的教材大致上就是課本加一本解題書搭配著讀。我不太擅長做跳躍性思考,曾經試著學前輩從直接練習考古題下手,但我發現,在對各科的架構、概念不熟悉的狀態下,直接從考古題的切入,我很難抓到重點,變成只是背誦片段的內容,對融會貫通毫無幫助。後來,我只好依照「書呆子」模式,用最土法煉鋼的讀書方法,就是上課認真吸收、絕對不滑手機,複習時再把課本架構、內容讀到精熟,一旦讀到精熟後,看到考古題自然就會有答案在腦中浮現。